公司在非洲的肯尼亞設有一個工廠,主管非洲區(qū)的老總,是一個毛里求斯人,在他手上我們非洲產區(qū)的人數(shù)和工廠與產能年年擴大。我這幾天去了一趟非洲,參與了他所召開的工廠管理會議,同時也更深入地了解了這位主管的管理風格與模式。
工廠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,小至剪刀鈍了要磨光、工人下班喝酒鬧事,大至政治局勢不穩(wěn)定工會威脅罷工,都是不斷要花時間管理掌握的。最重要的,是產能的協(xié)調與安排,要趕交期、顧質量,還要和業(yè)務單位協(xié)商甚至吵架。這工廠管理工作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。
我們全球工廠的廠務會議規(guī)定每周一定要開一次,并且把會議記錄傳送給總部備查。我們在肯尼亞有一廠到五廠,每一個廠都有廠務主管和行政經理,在會議中負責報告在每一個廠的生產狀態(tài)和數(shù)字。
在非洲,這位老總另外建置了一個QA團隊(QA是我們制造業(yè)的一個特別職稱,亦可稱為質量管理師)負責從客觀的角度,而不是體制內的角度,去檢查揭露工廠在生產管理的層面是不是有漏失或是不合宜的地方。在每一廠的主管報告完之后,各廠的駐廠QA再把他們拍下來工廠管理不善的照片,一張張地在現(xiàn)場播放,所有生產端不符合規(guī)定與不到位的項目都一一被放大檢視,每個廠的經理、廠長,在看到這些照片后,有的啞口無言,有的滿臉通紅,有的當面道歉被要求作出解釋,并且被現(xiàn)場勒令限期改善。
我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這場會議,在看到這個情況的時候,忍不住轉頭問這位非洲的副總,“這樣做,難道QA和工廠管理者,不會產生沖突嗎?”他回答 “當然會,而且我就是希望他們沖突,如果大家有正面的沖突,最后得利的,就是公司?!彼又f“但是如果在亞洲的廠,你們東方人會避免沖突,我掩護你,你幫我說話,搞了半天好像沒有人犯錯,得利的會是個人,而不是公司?!?/span>
雖然身為他的主管,但我聽了真的汗顏,這位非洲副總說得沒錯,這是文化的差異,也是管理風格的差異。我們東方人不喜歡沖突,喜歡和諧,所以在開會的時候喜歡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。遇到爭議性的議題,喜歡私下處理協(xié)調,然后在臺面上鼓掌通過。一般人如果遇到了沖突的情況,大家會不舒服,所以能避免就盡量避免。要不然,就是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結案,很難去分析真正的對錯。
其實,所有的管理模式都沒有所謂的好與壞,只有適合不適合。這位副總曾提及他也曾銜命把這一套管理模式帶往我們亞洲區(qū)的工廠,他在的時候,雷厲風行,但是他一離開,就人亡政熄了。這幾年集團工廠的運作在亞洲區(qū)的績效就是沒有非洲好。這是文化的問題,也可以說是人的問題。
我們東方人喜歡談和諧,但是往往 “人”大于“事”,公私不分、是非不明。有時候為了求取臺面上的和諧,去犧牲了真正的是非對錯。更有甚者,如果有沖突發(fā)生,就是論資歷、論輩份,誰拳頭大誰關系好,就是誰說了算,常常是問題都在前三排,根本就是主席臺,屁股指揮腦袋,那結果就是攪和稀泥了。在這種模式之下,很多事情很難可以要求到極致,無論是質量、交期或是內部服務,都只會在一個“差不多就可以”的狀態(tài)下被呈現(xiàn)。
但是在西方文明的管理模式下,大家尊重專業(yè),而這次我觀摩非洲的廠務會議,就真的見識了什么叫 “對事不對人”,QA把問題一個個地提出來,這件事情是誰負責的?請出來說明。如果我是QA,我對我的專業(yè)負責。如果你管的是廠務,那就請你對你管理不善的責任區(qū)負責。這其實是很簡單、很清楚、很邏輯的事情,但說實話,在亞洲以中國人為管理班子的地區(qū),我們卻做不到,或者說執(zhí)行得不夠到位。換句話說,這樣的模式下,想要追求表現(xiàn)的極致,那就難度更高了,如果你是我,帶著這樣的感嘆回到亞洲,其實可以想想,如果你就是老板,那應該要怎么做?